時下,在安徽界首市田營鎮魏窯村禾源家庭農場流轉的土地上,每天都有30多個農民走進田間彎腰勞作,放眼望去,一層層白色塑料薄膜被工人輕輕覆在剛剛栽種好的白芷上。三五協作,不一會兒就完成了大片的中藥材種植工作。
相比于去年的簡單栽種方式,今年魏窯村在林下經濟發展的形勢和方向上作了調整,擴大了丹參種植面積,順應市場化需求。人工栽種更加注重技術和科學化管理,種植的赤芍、丹參、白術、白芷、大青根等中藥材供不應求,獲得了良好的收益。此外,禾源家庭農場流轉的千畝土地還采用了林下套種的方式,栽種了美國薄殼山核桃、白蠟、女貞、金絲秋等連片景觀林,為田營鎮農業經濟轉型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工人勞作的間歇,幾位貧困戶正在交流著,“今年是我在農場工作的第二年,現在足不出戶就能給我們這些老年人一些就業機會,真的很感謝政府的幫助。”在人員使用和農場管理上,魏窯村的家庭農場基本以帶動貧困戶發展為目標,堅持“貧困戶+家庭農場”的方式,把貧困戶和農戶納入日常管理中,執行點名考勤、日結工資等,既推動了農場的科學化發展,又幫助實現了貧困戶的脫貧致富。
作為田營鎮2016年出列的貧困村,魏窯村將發展產業作為貧困群眾致富的首選方式。近三年的脫貧之路,共幫助實現167戶貧困戶精準脫貧。圍繞“六個精準”,做好“四送四通”,暢通多個致富渠道,創增收、轉分紅、促就業、興產業,為全鎮脫貧攻堅工作作出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為更好的謀求村集體發展之路,田營鎮緊盯市場發展,開辟了“中藥材種植小型扶貧基地”模式,更好的從“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增收渠道中開拓精準幫扶的對口模式。而中藥材種植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種植業,吳橋村、李能村的部分家庭農場也將林下種植和中藥材種植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充分發展起來。李能村的偉盛家庭農場,流轉土地共2000余畝,以景觀樹種植為主,中藥材種植為輔,大片的櫻花、海棠林下,時常能看到貧困戶耕作的身影。據了解,依據大戶帶動的幫扶措施要求,偉盛家庭農場與20戶貧困戶簽訂了合作協議,按照每戶一天50元,每月1500元的工資支付,讓貧困戶能夠享受穩定的收益。
作為界首市打造的首個“無糧鄉鎮”示范點,田營鎮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90.13%的土地流轉面積為鄉村振興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解決不了發展瓶頸,于是該鎮轉變發展思路,鼓勵剁椒深加工、肉牛養殖、粉絲加工、中藥材回收等新型農業模式的到來,一畝小麥1000元,一畝藥材3000元,這種裂變式的發展方式,為整村經濟提升了新的空間和實力,也成為田營鎮帶動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